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819 人浏览分享

舌头带来意想不到的性爱体验

[复制链接]
819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口交是指口腔与阴茎接触的一种变异的性交方式。中国古代称含阴或吹箫(形象地将阴茎比作洞箫,而将舔阴称为吹笙,即把阴道比作芦笙)。在古代文学书籍的性描写中经常用到的颠龙倒凤一词实际就是指男女相互的口与生殖器接触,因为两个人的方向完全相反,有人形象地称为"69"式。这些雅称虽不能作为学术名词,但作为翻译用语却大体相宜而且简练别致,可惜人们至今尚未给这两种刺激方式授予正式的学术称谓。


  20世纪中期金西的性调查报告揭示了人类性行为的种种奥秘之后,人们才突然从睡梦中醒来。那时就有半数妇女承认有过口交经历,受教育越多,实施口交的人就越多。一位性研究人员指出如果说革命已经发生,那显然是发生在口交的实践和普遍接受上。


  1.口交的性功能


  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口交不仅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口交的盛行固然与人们对性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有关,也与当今技术文明的极大进步有关。一位外国妇女这样写到:"舌头是柔软、湿润、精巧的,它是无法比拟的最好的性器,每当伴侣这样做时,我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据国外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有口交经历的妇女42%感到婚姻是美满的,而没有口交经历的妇女只有23%的感到美满。口交对于具有种种性功能障碍的人来说无疑是福星,尤其对于残疾人来说更是摆脱精神苦闷和沉重压力、建立美满、正常性生活的最有效和最合理的办法。就生理结构而言,口交是最接近或者某些方面甚至超过性交的性行为。口腔粘膜柔软光滑,因为含有大量的触觉神经细胞而感觉丰富,舌头柔软灵活,又具有味觉,口腔肌肉运动有力,这些不但能够对阴茎造成强大的愉快的刺激作用,而对于女性同样会产生明显的性兴奋和快感。由于颈部的灵活变化使得口交可以有不同的体位。


  2.对口交的各种偏见


  对口交现象,在民间中各说不一。反正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而且各有各有理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种:第一种是"吃精补身"论者,中国古代房中术认为精液是对人体非常重要的物质,应该加以保护而尽量减少丢失,因此,民间有人将其引解为"闭而不泄,还精补脑"的口交,说是女性希望得到这种宝贵物质,认为能够延年益寿,青春永在,因而鼓励女人在口交中吞食精液即吸精,其实精液中除了精子主要由蛋白质组成之外,只有少量的果糖、水分,并没有什么营养作用,当然也不会对身体有害。第二种是认为口交因为是口对生殖器,是污秽肮脏之举动,但事实上生殖器上的细菌未必就比口与手上的细菌多,若是清洗干净就不存在洁净与否的问题了;人们担心其卫生问题,只是因为阴茎排尿器官,自然容易联想起卫生问题。第三种是认为口交是违法的、伤风败俗的变态性行为,美国的许多洲曾把口交定为违法的,直到1977年仍有一对夫妇不慎将口交的照片暴露于他人而受到法庭的传讯,最终被判处5年徒刑。这对口交者来说不啻于一种耻辱。既然性活动是那么神秘而且具有无限魅力,其表现形式又是那么丰富多彩,那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人为地把某种行为赋以正确的、合理的、自然的含义,而把另一些行为就看成是错误的、异常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呢?我国在性方面一向被认为比较保守的,然而我国政府却从未将口交列为性变态范围,法律条款中也未曾有口交的禁令。


  3.对口交的社会观念转变


  我们可以根据海特为调查资料来看一下婚内口与生殖器性交发生的百分率。受调查对象分为受过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组,每组再按男女各分两组。首先介绍采用女对男口交的百分率:中教组男性中有45%报告有这一行为,高教组男性为66%;让我们再看一下男对女口交的百分率:中教组中男性对女性口交的百分率为56%;高教组男性对女口交的人为66%.而这组调查数据恰恰比此前金赛所做的同等的调查数据提高了很多。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金赛时期婚内口交的发生率与受教育程度显着相关,到了海特时代受不同教育的人群中口交性行为的差别就不明显了——这反映出人们性价值观念的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口交持宽容态度,尤其是在青年人中间,口交可谓家常便饭,很少有要再将它看成是变态行为。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中口交的发生率也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口交呢?大多数性学家的意见是:只要是发生在夫妻之间的,双方都能够接收的性行为都正常的性行为。我在这里补充说明的是,我所说的口交性行为只是婚内夫妻之间的性活动,只要夫妻俩在互相尊重、互有意愿的前提下的礼尚往来,口交行为决非不洁的性交,也谈不上伤风败俗。
          
      
收藏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0

主题

小黑屋|澳洲同城爱色网  

Web Analytics

GMT+10, 2024-11-16 19:45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